急性關節(jié)扭傷怎么辦?—— 記住“PRICE”原則,黃金時間做對事!
時間::2025/09/11 瀏覽:
關節(jié)扭傷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運動或意外損傷,多因關節(jié)突然扭轉、過度拉伸導致韌帶、肌腱或軟組織受損,常見于腳踝、膝蓋、手腕等部位。受傷后若急救不當,可能加重腫脹、延長恢復時間,甚至引發(fā)慢性疼痛。本文將通過國際通用的“PRICE”原則,為您詳細介紹關節(jié)扭傷后48小時內的黃金急救措施,幫助您正確應對,減輕痛苦,加速康復!
關節(jié)扭傷后的黃金急救期為受傷后48-72小時,需嚴格遵循PRICE原則,具體如下:
P:保護(Protection):立即停止受傷關節(jié)的活動,避免站立、行走或按壓受傷部位,防止韌帶進一步撕裂。若條件允許,可用夾板、支具或硬紙板固定關節(jié),限制其活動范圍,減少二次傷害。
R:休息(Rest):受傷后至少休息24-48小時,避免任何可能加重損傷的動作(如跑跳、搬重物)。休息時盡量保持受傷肢體放松,為軟組織修復創(chuàng)造條件。I: 冰敷(Ice):受傷后48小時內,每次用毛巾包裹冰袋(或冰塊)敷于受傷部位,每次敷15-20分鐘,每2-3小時一次。冰敷可收縮血管,減少組織液滲出,有效緩解腫脹和疼痛,注意避免冰塊直接接觸皮膚,防止凍傷。C:加壓包扎(Compression):使用彈性繃帶從受傷部位的遠端(如腳踝扭傷從腳尖)向近端(小腿)適度纏繞,松緊度以能伸入一指為宜。加壓包扎可壓迫局部組織,減少腫脹,同時為關節(jié)提供一定支撐。E:抬高患肢(Elevation):休息時將受傷肢體抬高至高于心臟的水平(如腳踝扭傷可墊枕頭使腳高于臀部,手腕扭傷可將手臂吊在胸前)。利用重力促進血液和淋巴液回流,進一步減輕腫脹。重要提示:如果出現以下情況,說明傷情可能較重(如骨折、韌帶完全斷裂等),請立即就醫(yī):
(1)受傷部位出現劇烈疼痛、腫脹、畸形(如肢體彎曲角度異常);
(2)活動時疼痛劇烈、腫脹加劇,甚至無法活動;
(3)受傷關節(jié)完全無法活動或承重,感覺關節(jié)“卡住”或不穩(wěn)定;
(4)數天后癥狀仍無緩解甚至加重。
科學急救,正確處理,才能好得更快!

來源:關節(jié)與運動醫(yī)學科
作者:孟鳳嬌